夏朝奠定了中华文明和中国版图的初基(《禹贡》三)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2-03-31

经义:

如汉字从甲骨文一直演化到今日简化字一样,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西欧那样不同社会阶段的划分,基本不适用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和架构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绵延至今。

文明的显著连续性使其学术具有层层累积的特点。前代学术成为后代学术发展的基础,后代学术在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因革损益,中国古典学术如此层层累积而成。

至春秋战国,天下分崩,列国争雄,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官方学术(王官学)体系亦随之瓦解,这使中国古典学术呈现“同源异流”的特点。同出于王官学,不仅诸子百家的学术关注点不同,连一些史实也有相异,乃至相左之处。

但能否如20世纪初疑古学派某些人主张的那样,认为这些史实是向壁虚造的神话传说呢?显然不是这样,因为这些记载都有深厚的历史现实背景。比如《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礼记·玉藻篇》与之相反,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的误记,吴淑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考辨》一文论述甚详。(《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我们不能因为二者所记事实相反,就认为三代没有左右史制度或史官制度。徐旭生先生批评疑古学派学术方法时指出:“在春秋和战国的各学派中间所称述的古史,固然有不少歧义、矛盾,可是相同的地方实在更多。比方说,禹治水的传说,尧、舜、禹三人相互的关系,在先秦诸子中,可以说大致是相同的,没有争论的。而疑古学派的极端派却夸张它们的歧异、矛盾,对于很多没有争论的点却熟视无睹、不屑注意!要知道春秋末期和战国时的学术空气是相当自由的,各学派中间的互相驳斥是并不容情的。一家造谣,正诒别家以口实,何以别家全闭口无言,默示承认?”(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尚书·禹贡》记九州及山川河流,极为系统详细,显然经过精心整理。比如九州部分,先讲州域,次讲地理,次讲土田,次讲贡赋,最后讲贡道;本节讲导山、导水,超越了九州分界,主要讲山和水的走向,山分九组,水亦分九组。

关于九州的名称,《禹贡》与《周礼·夏官·职方氏》《吕氏春秋·有始览》《尔雅·释地》略有不同。《禹贡》九州独有梁州, 《尔雅·释地》独有营州,《周礼·夏官·职方氏》独有并州。而上博简《容成氏》与传世文献则有较大不同。这当是不同学派流传过程中的变异,《尚书·禹贡》九州之域与西周封建范围接近,包括了当代中国的极大部分省份。(如下图),所以,三代之始夏朝开拓了今日中国核心区域的历史事实不容否定!

图片1-331.png

九州疆域古今对照表。图片来源:李零:《我们的中国·茫茫禹迹》,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204~205页。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教授通过对夏朝重要礼器牙璋的研究也表明,4000年前后牙璋在东亚的传布,与《禹贡》所记“禹迹”基本吻合,反映了当时政治共同体的大致范围。他写道:“《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足迹所至,画为九州。古人称之为‘禹迹’,就是最早华夏的天下。近代史学把‘禹迹’作为神话或者传说看待,无从证实。古文献禹迹记载,是否空穴来风?王国维谓:‘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近二十年考古所发现牙璋分布,竟然比‘禹迹’的空间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我们可以把‘禹迹’与牙璋扩散事实相提并论,两者覆盖广袤的范围,又与日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版图,大致吻合。”(邓聪:《牙璋与初期中国世界秩序的雏形》,收入《牙璋与国家起源:牙璋图录及论集》,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图片2-331.png

东亚牙璋分布(4500~3000bp)及中国世界秩序雏形;图片来源:邓聪:《牙璋与初期中国世界秩序的雏形》,收入《牙璋与国家起源:牙璋图录及论集》,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夏朝奠定了中华文明和中国版图的初基,孕育了一个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四千年的政治、文化共同体——反观世界各大古文明的历史,这是怎样的奇迹啊!

  伟哉——禹迹!

  伟哉——华夏!

经文: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 桐柏至于陪尾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语译:

治水便要凿山,就是导山。导山有两层含义,一是凿开导致河水流通不畅的山体,疏通河道。为此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要凿山修路,所以导山第二个含义是开山修路。

开凿山体,疏通河道的重点是黄河流域,包括其干流和支流。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从西向东,至陕西潼关汇入黄河。渭河源出青藏高原东侧,向东流经六盘山脉(即陇山山脉)和秦岭间的峡谷地带,从第一阶梯进入第二阶梯的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凿山疏通河道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岍山-岐山-荆山一系从疏通六盘山脉的岍山开始,向东南疏通岐山,进入渭河,沿着渭河干流一直向东到秦岭东端的荆山,即今天的崤山。疏通崤山后北上,横渡黄河,到达冀州。冀州位于黄土高原东侧,蒙古高原南侧。华北平原的西边,是海拔高、面积大的山区。较大的山脉有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脉,黄河东岸的吕梁山脉,汾河东岸的太岳山脉,晋南的中条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同盆地、忻定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有河流流过。冀州为九州之首,中华远古文明的核心,也是大禹凿山疏通河道的重点。壶口-雷首-太岳一系位于冀州西部边界,疏通工程起自壶口山,沿着黄河山陕峡谷向南到中条山西南端的雷首山,然后折向西北,通过运城盆地,进入临汾盆地,到达临汾盆地东侧的太岳山,重点疏通了壶口山、雷首山和太岳山。冀州南界是黄河南段,后者北侧是中条山脉与王屋山,在中条山脉和王屋山东面是沁河流域。砥柱-析城-王屋一系位于冀州与豫州交界地带,疏通工程起自黄河的砥柱山,渡过黄河后,沿中条山南麓东进,到达王屋山南麓。王屋东侧是从北向南流的沁河,到此转向西北从王屋山东侧的沁河河谷,经过析城山,到达王屋山主峰。疏通主要集中在砥柱山、析城山和王屋山。此系若沿着沁河河谷北上,便直达太岳山脉,因为太岳山脉是沁河源头所在,这样,壶口-雷首-太岳一系便和砥柱-析城-王屋一系在太岳山交汇在一起。太行-恒山-碣石山位于冀州东部,是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太行山脉、恒山山脉以东,燕山山脉以南是华北平原,碣石山位于燕山山脉东端,继续向东是渤海。太行-恒山-碣石一系的开凿起自太行山脉南端,沿太行山东麓北上,经过恒山继续向北,到达西东走向的燕山山脉,沿燕山山脉南麓东进,到达碣石山,碣石山东便是渤海。这些工程主要集中于雍州和冀州,是北方疏导的第一系列山。

疏导的北方第二系列包括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华山、熊耳山、陆浑山、桐柏山、陪尾山。西倾山-鸟鼠山-朱圉山-华山是第二系列的第一段,集中于梁州西部与雍州西部,西倾山、鸟鼠山、朱圉山属青藏高原东侧,是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过渡带,西倾山是桓水(白龙江)的发源地,白龙江是嘉陵江的上游支流。鸟鼠山是渭河的发源地,渭河在朱圉山下流过。疏通这几座山主要为疏通渭河上游和嘉陵江上游的河道。第二系类的第二段是熊耳山-陆浑山-桐柏山-陪尾山,包括秦岭的东部余脉、大别山西脉和鲁中南山地。熊耳山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南麓是伊河,北麓是洛河,此山是伊河与洛河的分水岭,两河下游汇入黄河。发源于陆浑山的众多小河是淮河的上游支流。桐柏山属大别山西脉,是淮河的发源地。鲁中南山地的陪尾山是泗水的发源地,泗水是淮河支流。疏通它们目的是让洛河、伊河、淮河、泗水的上游、中游的河道更加通畅。

秦岭山脉和淮河是南方北方的分界,大禹开凿山体疏通河道的南方第一系类是嶓冢山-荆山-内方山-大别山,嶓冢山-荆山属第一段,内方山-大别山属第二段。嶓冢山是秦岭山脉西段,是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的交汇地带,为汉江的源头。荆山属大巴山脉东缘,发源于荆山的沮水、漳水是长江支流,荆山的一些小河是汉江支流。汉江西岸是荆山,东岸是大洪山。嶓冢山-荆山一段的凿山工程主要为疏导汉江上游中游河道。内方山属大洪山,大洪山东是长江北岸的支流涢水。大别山位于湖北省和安徽省交界处,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发源于大别山南坡的河流流入长江,发源于北坡的河流流入淮河,大别山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大洪山和大别山的凿山工程是为疏导发源于大洪山和大别山众多长江支流的河道。

开凿整治的南方第二系列是岷山-衡山段。岷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北起甘肃省岷县,南至四川省峨眉山。岷江发源于岷山,从发源地向南流至四川省灌县出青藏高原进入成都平原,继续向南至峨眉山,流向变为向南偏东,至四川宜宾汇入长江。岷山位于九州的梁州西部,开凿岷山是为疏通岷江河道。衡山位于湖南平原之中。湖南省有两大平原,北部是洞庭湖平原,南部是湖南平原,湖南平原北至长沙,东面是罗霄山脉,南面是南岭山脉,西部是云贵高原,衡山居湖南平原的中间位置,湘江从衡山之东向北流,经过长沙,最终汇入洞庭湖。开凿衡山是为疏通湘江河道。

罗霄山脉是湘江流域和赣江流域的分水岭,九江具体是哪九条江,聚讼纷纭,有待深入研究,其大致位置当属于赣江流域或者流入鄱阳湖的长江支流。治理好这些河流,鄱阳湖滨湖平原就可以成为宜居地带了。

治理弱水。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南麓,先以西北至东南方向沿祁连山南麓流,至青海祁连县改流向为东南至西北,穿过祁连山中段峡谷,经甘肃省张掖市西,继续向西北流,而在张掖至金塔河段,弱水北面是合黎山,在金塔地区弱水流出祁连山脉与合黎山间的谷地后,便转向东北流动,最终注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北缘居延海。

疏导黑水。黑水发源于青海境内祁连山南麓,以东南至西北流向穿行在党河南山和野马南山之间。从两山流出后,进入河西走廊,至敦煌三危山,转为西南至东北走向,沿着三危山北麓流,经过敦煌后向北流入哈拉湖,此湖今已干涸。

疏导黄河。黄河河源在巴颜喀拉山脉主峰雅拉达泽峰东侧的约古宗列盆地。巴颜喀拉山脉北边是阿尼玛卿山脉,两条山脉呈从西至东走向,黄河从约古宗列盆地发源后,在两条山脉之间的谷地东流,流至阿尼玛卿山脉东端后,绕过阿尼玛卿山脉转为从东南至西北流向,在阿尼玛卿山脉北麓流过。此后逐渐转为西南至东北流出青藏高原。出青藏高原后,从贺兰山脉东麓按从南至北方向流到阴山南麓。因为阴山山脉以东西方向的横亘阻挡,黄河在阴山南麓向东,进入山陕大峡谷后向南流。龙门便在山陕峡谷南段。黄河经过龙门后继续向南流至华山之北,渭河汇入,黄河流向转为从西向东,经过砥柱山后仍东流,经孟津和巩义市,在巩义市洛河汇入黄河。黄河流至大伾山转为向北流动,漳河汇入黄河后,黄河向北流入大陆泽。流出大陆泽后,黄河分为九条支流同向北流,最终归入渤海。

疏导汉江。嶓冢山位于四川盆地陕西省西南角的宁强县,属大巴山脉西脉米仓山。汉江三源头之一的漾水发源于嶓冢山,疏导漾水是从源头上疏导汉江。汉江从发源地流出进入汉中后,呈从西至东流向,流至丹江口,丹江从北向南汇入汉江,汉江在此流出山区进入海拔较低的襄阳盆地,这段河道也称为沧浪之水。进入襄阳盆地后,经过宜城,汉江从大别山西南流过。严格来说,汉江从荆山山脉和大洪山之间谷地流过,大洪山的西北是大别山区。流出谷地,汉江进入江汉平原,在汉口汇入长江。江水东流汇成彭蠡泽。江水出彭蠡泽后向东北流动,称为北江,是长江的主河道,通过北江,江水归入东海。

疏导长江。岷山北起甘肃省岷县,南到四川省峨眉山。《禹贡》以岷江为长江江源,岷江源自岷山南麓,从都江堰进入四川盆地,向南在四川宜宾汇入长江。治理长江是从长江源头岷江开始的。沱江居岷江之东,是长江的另一支流。岷江从都江堰流出青藏高原后,干流向南从四川宜宾汇入长江,同时在都江堰岷江分出一条支流向东流,流至沱江上游汇入沱江。长江出青藏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后,继续向东流,经过三峡,进入江汉平原。澧水发源于湖南西北部山区,从武陵山北麓向东流入洞庭湖平原,经洞庭湖汇入长江。长江继续东流,又有众多支流汇入长江。经过东陵后,江水汇聚成彭蠡泽。江水出彭蠡泽,进入太湖,出太湖的河段,因为位于从镇江入海的北江的南边,故称中江,是长江入海的支流,最终汇入东海。

疏导济水。济水的上游称沇水,沇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的王屋山,疏导济水是从源头沇水开始的。沇水向东流称为济水。济水在黄河北岸汇入黄河,黄河流量大增,从南岸溢出,形成荥泽。济水出荥泽,向东流经陶丘、菏泽后,转为西南至东北流向,大汶河汇入济水。济水最终北流汇入渤海。

疏导淮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桐柏山属大别山西脉,治理淮河从上游发源地开始。淮河从发源地流出后,向东流淌。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艾山的沂水,在江苏省睢宁县注入泗水。曾经是淮河最大支流的泗水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陪尾山,在淮安市汇入淮河。最终归入大海。

疏导渭河。疏导渭河从渭河源头鸟鼠山开始,鸟鼠山属青藏高原,位于甘肃省渭源县,是渭河的发源地。渭河流出秦岭和六盘山间的谷地后,进入关中平原,一直向东。发源今西安市秦岭沣峪的沣水,北流在咸阳市汇入渭河。源出于甘肃省泾源县的泾河,在西安汇入渭河。陕西省铜川的漆水和沮河汇合后称石川河,也汇入渭河。渭河在关中平原收纳了南北两岸的河流后,最终在陕西潼关汇入黄河。

疏导洛河。洛河源出陕西省蓝田县,以西南至东北流向在崤山与熊耳山间流出,进入伊洛盆地。熊耳山是秦岭余脉,也是洛河发源地。洛河向东北流,源出河南省陕县的涧河从北向南汇入洛河。发源于河南省孟津的瀍河也从洛河北岸汇入洛河。洛河继续东流,由发源于河南省栾川,在熊耳山与陆浑山间的伊河汇入,两河相并后称伊洛河,伊洛河向东北流至巩义汇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