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做官可耻(卷一•第一章)

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3-21

经义:

古代的士人在出仕和隐退的观念上,对于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们以“道”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对于衣食俸禄却不是那么看重和在意的。

如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如果为衣食而忧,则为人所不齿,所以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甚至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做官也被认为是一种可耻的事,所以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士人必须在政治清平、君与道合的情况下才愿意出仕,即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但这一章所述曾子的事却是儒者所谓的“权道”,即为了孝养父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为父母而屈身。曾子以孝著名,在这一章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这种事情在古代有不少例子,如《后汉书》卷二十九记载了类似的事:“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车征,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

经文:

曾子仕于,得粟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怀其宝而迷其国者,不可与语仁。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故君子桥褐趋时当务为急。传云:不逢时而仕,任事而其虑,为之使而不入其谋,贫焉故也。《诗》曰:“夙夜在公,实命不同。”

语译:

曾子在鲁国莒邑做官,俸禄只有三秉粟子,这时他的父母还活着,曾子看重他的薪俸,,轻视他自身,不管担当的职务是否适宜;他的父母亲死了以后,齐国请他去做宰相,楚国请他去做令尹,晋国请他去做上卿,这时,曾子重视他自身,不轻易去做官,而看轻薪俸。一个人具有才学道德,不肯出来拯救国家的危乱,不可以和他谈论仁道;让自己穷困,而使父母过着贫苦的生活,这种人不能和他谈论孝道;肩负重担、走远路的人,不等选择一个舒适的地方然后才休息;家里贫穷,父母亲年老的人,不等选择一个适当的职位然后才去做。所以君子做事切合时宜,急迫去做当前重要的事物。古书上说:没有遇到政治清明的时候,出来做官,担任事情,能竭尽心力,被人所用但不参与事情的谋划,这样是因为家里贫穷的缘故。《诗经》上说:“一天到晚都在官署里忙碌,我的命运实在跟别人不同啊!”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