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天人合一”必先践行“天人之分”(清华简《心是谓中》)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1-15

在中国这样一个不是由超越性宗教主导的世俗化社会,人们很少关注六合之外的天堂与地狱问题。天与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才是圣贤探求的核心。

今天许多人大谈“天人合一”,甚至用它作口号到处招摇撞骗。实际上,要“天人合一”必先践行“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分”,不读作fēn,读作fèn,即人在宇宙中的职分,职责。

所以在专题讨论天人关系的《荀子•天论篇》中,作者干脆用“职”代替“分”,提出“不与天争职”。不做就能成功,不求就能得到,是天的职分。人的职分是治理好自己。天职虽然深远、广大、精微,人也不要费尽心思去干预。如果舍弃了自身用来与天、地相并列的治理方法,而单纯期望能与天地和谐,那就让人不得其解了。文中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细想想,这种做法不正是今天诸多主张“天人合一”者的愚蠢吗!

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人要做的,是用恰当的措施去适应规律,这才是“明于天人之分”,这类人可称为至人。治国者要如何做呢?重视农业这个根本的同时节省费用,那么就是天也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且活动适时,那么就是天就不能使他生病;修习宇宙大道智慧不犯错误,那么天就不能带来灾祸。所以水涝旱灾不能使他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他生病,自然怪异不能祸害他。《天论篇》开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祅(yāo,通妖——笔者注)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也同《心是谓中》的作者一样,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人要先履行好自己的职分,完成自身使命。他甚至认为敲盆击鼓来吓跑天狗以抢救日月,求雨的祭礼雩(yú——笔者注),卜筮决策,这些都是君子治理的外在形式,并非百姓认为的神乎其神。行雩礼下雨了,跟不行雩礼下雨没什么区别。大自然的奇异变化可怪而不值得敬畏。人忽视自己的职分(人祅)才最为可怕。《天论篇》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心意识是古今中外一切修行的起点,《心是谓中》侧重内在心性修养,《荀子•天论篇》侧重外在社会事业礼法。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内养外用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二文并无本质不同。

我们究天人之际,不可以不明天人之分。迷信鬼神是世人的通病,听“天命”而不失“身命”,修身以待时,尽人事应天命,方为正修行。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孔子说:“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困窘——笔者注)而不困、忧(忧患——笔者注)而意不衰(恐惧、慌乱——笔者注)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困难——笔者注)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荀子•宥坐篇》)

《心是谓中》释文依照《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西书局2018年版,158~162页。语译参考了曹峰:《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载《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

经文:

心,中。处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为相,心是谓中。心所为美恶,复何若?心所出小大,因名若响。心欲见之,目故视之;心欲闻之,耳故听之;心欲道之,口故言之;心欲用之,肢故举之。心,情毋有所至,百体四相莫不逸沉。为君者其监于此,以君民人。

语译:

心,是人的中枢,心位于生命中枢支配全身。眼、耳、口、肢体四者是心的佐助,因此心被称为“中”。心对事物做出或好或坏的评价,眼、耳、口、肢体四者就会一点不差地加以配合;心对外物做出或大或小的判断,眼、耳、口、肢体四者就会跟随指令如响随声地加以应和。心想看到什么,眼睛就会去看什么;心想听到什么,耳朵就会去听什么;心想说什么,嘴巴就会说出来;心想去使用什么,肢体就会行动起来;如果心中情意不能真诚恳切,那么各种身体器官就会放纵沉沦,不能做任何事。统治者如果能够借鉴心身间的关系,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经文:

人之有为,而不知其,不惟谋而不度乎?如谋而不度,则无以知短长,短长弗知,妄作触,而有成功,名之曰。幸,天;知事之卒,心。心与天两事焉,成,宁心谋之,之,度之,鉴之。闻讯视听,在善之,心焉为之。

语译:

人做一些事,却不能预知可能的结果,这是因为不懂得思谋度量。若不懂得思谋度量,就不懂得行事原则;不懂得行事原则,胡乱作为而获得成功,这叫做“侥幸”。侥幸成功是天赐好运而已。能够推知事情的结果,这是心的能力。一定是人心和天运两方面都起作用,事情才能最终成功。沉下心做出谋划、稽核、度量、比较,身体的闻、询、视、听,皆需向善,也要心在那里起作用。

经文:

断命在天,苛疾在鬼,取命在人。人有天命,其亦有身命,心厥为死,心厥为生。死生在天,其亦失在心。君公、侯王,庶人、平民,毋独祈保家没身于鬼与天,其亦祈诸心与身。

语译:

人的寿命取决于天,身体疾病是鬼在作祟,但人也可以“取命”。人有天所决定的命,也有自身决定的命,心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死生由天决定,也会因为心而发生改变。君、公、侯、王、庶人、平民,各色人等不能只向鬼神、上天祈求家庭与自身平安,也要向自己的身心上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