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1-15
阐微:
本节强调情,即诚的重要性。与《礼记•中庸》重诚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人当仔细参究。
真情落实到现实之中,表现为“有美情”、“性善”、“含福”、“心畏”、“有德”、“有道”、“内礼”、“达于义”、“笃于仁”诸方面。其化己、化民的力量亦大,可以做到“未言而信”、“未教而民恒”、“未赏而民劝”、“未刑而民畏”、“贱而民贵之”、“贫而民聚焉”、“独处而乐”、“恶之而不可非”、“非之而不可恶”。
以道德心力为治民治本,是儒家一贯的思想。《礼记•中庸》有:“《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鈇钺,音fū yuè,斫刀和大斧,这里泛指刑戮——笔者注)。《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同时出土的《成之闻之》亦有:“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民不从上命,不信其言,而能含德者,未之有也。”
最后,作者论述了以道修身接物的重要性,这里的“道”指人道,礼义之道。特别强调家事与国事在治理原则上的不同。对于人治传统过于强大的中国社会来说,分清门外之治与门内之治的关系,作到公私相分,显得特别重要。
——执政者慎哉!
经文:
凡人情[1]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2]。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3]。未赏而民劝,含福者也[4]。未刑而民畏,有心畏者也。贱而民贵之,有德者也。贫而民聚焉,有道者也[5]。 独处而乐,有内礼[6]者也。恶之而不可非者,达于义者也。非之而不可恶者,笃于仁者也。 行之不过,知道者也。闻道反上,上交者也[7]。闻道反下,下交者也。闻道反己,修身者也[8]。上交近事君,下交得众近从政,修身近至仁。同方[9]而交,以道者也。不同方而交, 以故者也。同悦而交,以德者也。不同悦而交,以猷[10]者也。门内之治,欲其逸也。门外之治,欲其制也[11]。
译文:
人的真诚是令人喜欢的,如果真诚行事,即使有过错,也不易招致别人的厌恶。如果不能真诚行事,即使行人所难行,也没有什么可贵之处。能真诚的行事,即使他还没有付诸行动,别人也会信任他。不待发言而后见其信德,这是由于他有淳美的真诚之心。君子未施教于民而人民有恒善之心,这是由于他的性至于善。没有给予赏赐,人民却尽力而为,这是因为其行合于道,无所不顺,无所不备。未对人民施予刑罚,人民却敬畏有加,这是因为他对人民有敬畏之心。地位低下人民却尊重他,这是因为一个人有德行的缘故。不富裕人民却能聚集到他身边,这是因为一个人有道之故。自己一个人独处仍然欢乐自在,这是由于礼形成于心。不喜欢他却不能批评他,这是因为他知道义的原则。非议他却不能讨厌他,是因为他笃行仁义的缘故。一个人做事没有过错,都恰当,这是因为他懂得礼义之道。听闻礼义之道,用来反观如何与上位者相处,这是与上级的交往之道。听闻礼义之道,用来反观如何与下位者相处,这是与下级的交往之道。听闻礼义之道,用来反观自己的言行,这是修身之道。以礼义之道与上位者交往,近乎事君的原则;以礼义之道同下位者交往,并能得到民众的爱戴,这就近乎从政之道了。以礼义之道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近乎达到仁的境界了。与同志者交往,是因为志同道合,与不同志者交往,是因为有一定的原因目的。与自己同好的人交往,是因为彼此德行相同,与自己不同好的人交往,是因为有事要谋划。治理家里的事,要重恩情,恩情重于道义;处理社会国家之事,要道义为本,以公道限制私恩。
注释:
[1]情:在本篇中讲的“情”,实际上就是《中庸》中讲的“诚”,情即诚也。《淮南子•谬称训》:“情系于中,行形于外。凡行戴情,虽过无怨;不戴其情,虽忠来恶。”高诱注:“情,诚也。”
[2]未言而信:意为不待发言而后见其信德,无时不信也。《礼记•祭义》有:“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
[3]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民恒,指民有恒善之心。《孟子•梁惠王上》引孟子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朱子注曰:“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这里的“性善者也”,不是讲孟子的性善论,联系上下文,是讲一个人本性至于善。
[4]未赏而民劝,含福者也:《小尔雅•广诂》:“劝,力也。”含福,指君子尽其诚,至未赏而民劝,无所不顺,无所不备。《礼记•祭统》对此有详尽的解释:“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
[5]贱而民贵之,有德者也。贫而民聚焉,有道者也:君子贫贱而人民却尊敬他,聚集到他的身边听他领导,是因为君子有道德的缘故。历史上舜是这类人的典范。《韩非子•难一》云:“历山之农耕侵畔(畔,音pàn,田地的界线——笔者注),舜往耕焉,期年,圳(圳,音zhèn,田野间的水沟——笔者注)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坻 ,音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笔者注),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苦窳,音kǔ yǔ,粗糙质劣——笔者注),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边器皆不苦窳,一年所聚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6]内礼:即《五行》中的“礼形于内”,礼形成于心。
[7]闻道反上,上交者也:反,反观,反思。指听闻礼义之道,用来反思如何与上位者相处,这是与上级的交往之道。
[8]闻道反己,修身者也:《礼记•中庸》引孔子言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9]同方:同道,《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郑玄注:“同方、同术,等志行也。”
[10]猷:音yóu。《尔雅•释诂上》:“猷,谋也。”
[11]门内之治,欲其逸也。门外之治,欲其制也:逸,刘钊释此字为“掩”。《正字通》:“逸,隐遁也。” 制,检束、节度。《增韵•祭韵》:“制,检也。”《字汇•刀部》:“制,节也。”《礼记•丧服四制》:“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通“智”——笔者注)也。仁义礼智,人道具矣。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同时出土的《六德》有:“门内之治仁掩义,门外之治义斩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