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凡学者求其心为难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1-15

阐微:

从本节开始,作者论述治心之道——心术!

心术是人道之根本,《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心术,就是要“求其心”,去其放逸散乱之心,求得其本心。心外无法,故下篇开篇即云:“学者求其心为难。”

如何求其心呢?关键还要“从其所为”,“修行”,在日用行为中下功夫,著诚去伪,使德行于内。

作者强调,情是不可长期隐瞒,能够从外在行为中观察到。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人道是如何展开的呢?这是由性始,达及忠恕的过程。难怪曾子告诉门人夫子之道,言“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性与天道,曾子当知之,不讲而已!

上篇云:“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然德形于内难矣,所以古人对礼乐著诚去伪(言显著诚信,退去诈伪——孔颖达《礼记正义》疏》)的功用,孜孜以求。《周礼•地官司徒第二》有:“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礼记•乐记》有:“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 ,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经文:

凡学者求其心[1]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2]。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3]。求其心有伪[4]也,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伪也,可知也。不过十举[5],其心必在焉,察其见者,情焉失哉[6]? 恕[7],义之方[8]也。义,敬之方也。敬,物之节也。笃,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情出于性。 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9]。智类五,唯义道为近忠。恶类三,唯恶不仁为近义。所为道者四,唯人道为可道也。 

译文:

学者求得其本心最为困难。在日常行为上下功夫,就近乎得到了,只是没有像音乐那样教化人之迅速的。一个人虽然能行圣贤君子之行,若道德不能内化于心,也是不足为贵的。不能真诚地求其本心,就不能得大道。人行事不能不真诚,不真诚是可以察觉得到的。不必超过十件事,人的心自然会显露其中,仔细考察其外在的表现,真情哪里能隐藏呢?恕是义的准则,义是敬的准则,敬是应事接物应有的原则。敦厚,是仁的准则,仁,是人性的准则,而仁心又从性而生。忠,是信的准则,信,是情的准则,真情又出于本性。爱有七类,只有源于性的爱近于仁。智有五种,唯有义接近于忠诚。恶有三类,只有厌恶不仁近于义。所行之道有四类,只有人之道可以教人向善。

注释:

[1]求其心:即求其放心,求得其本心之意。《孟子•告子上》引孟子言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不如以乐之速也:乐的教化作用显著迅速,古人多有提及。同时出土的《尊德义》有:德之流,速乎置邮而传命……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

[3]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此句强调能其事,明其心(义)的重要性,因为明其心,才能生发其德。与此相类用法,《礼记•祭统》有:“禘尝(禘尝,禘礼与尝礼的并称。 周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古代常用以指天子诸侯岁时祭祖的大典——笔者注)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发,谓机发也——孔颖达疏)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

[4]伪:与情相对,古文献中多有“情”、“伪”并用者。《周易•系辞下》:“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左传•僖公 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 尽知之矣。”

[5]举:举措。

[6]察其见者,情焉失哉:情,真情;此言由外以察内的道理。《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有云:“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 

[7]恕:此字李零先生未释出。今从白于蓝,释为忠恕之“恕”字。

[8]方:此处的方为道义、准则的意思。”《广韵•阳韵》:“方,道也。”《诗•大雅•皇矣》:“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毛传》:“方,则也。”

[9]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爱类七”,及下文之“智类五”、“恶类三”,皆不详其义。性爱,指由人之本性所生之爱。同时出土的《语丛二》有:“爱生于性,亲生于爱,忠生于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