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1-14

阐微:

从本节开始,作者论述乐。

古人行礼的同时奏乐,作为治国的根本,礼乐常常并称。那么作乐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使人远恶而向善,加上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故乐教大矣!

《荀子•乐论》开篇即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音xǐ,一边说话一边思考,引申为暗藏心机的花言巧语——笔者注)。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这段话大意是说,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类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类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古代的圣王憎恶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使音律的宛转或舒扬、繁复或简单、清脆利落或圆润丰满、节制停顿或推进加快,都足以感动人的善心,使民众无法接受邪恶肮脏的东西。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啊!

《礼记•乐记》表达了与荀子类似的思想,上面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今天,我们应该有目的地恢复乐教,特别是让孩子少接触一点淫乱心性的音乐——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为了给每一个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先贤将音乐理论建立在人类本性的基础上,这是了不起的——我们不能弃如敝履!

经文:

凡声,其出于情也信[1],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2]。闻笑声,则鲜如[3]也斯喜。闻歌谣,则陶如[4]也斯奋。听琴瑟之声,则悸如[5]也斯叹。观《赉》、《武》,则齐如也斯作[6]。观《韶》、《夏》,则勉如也斯俭[7]。咏思而动心,喟如也[8],其居次也久[9],其反善复始也慎[10],其出入也顺,始其德也[11]。郑卫之乐,则非其声而从之也[12]。

译文:

声音,能真诚地出自人情,然后它对人的感化也深。听到笑声,内心就会粲然而喜;听到歌谣,会心潮澎湃而感情奋发;听到琴瑟之声,就会心动而吟诵之;观《赉》、《武》乐舞,就会见贤思齐而为之振作;观《韶》、《夏》乐舞,就会努力而谦卑。歌咏相怜哀就会动心,为之嗟叹。感人至深,使人长久地低回吟咏,就能使人真正地复返本始之善,并能和顺地兴发、节敛人情,激发德行。然而郑卫之声并非正声雅乐,人却听从其感化。

注释:

[1]信:《广雅•释诂》:“信,诚也。”

[2]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厚,指乐声对人的感化深。《荀子•乐论》有:“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3]鲜如:鲜犹“粲”,“粲”与“鲜”读音相近。

[4]陶如:犹“陶然”,形容初乐而未畅。

[5]悸如:《说文•心部》:“悸,心动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身热烦心躁悸。”王冰注:“悸,心跳动也。”悸如,是心动的样子。

[6]观《赉》、《武》,则齐如也斯作:《赉》、《武》为歌颂武王灭商定天下的《大武》乐的歌词,歌与舞配合,故可说“观赉、武”。齐如,指想与之看齐的样子。《广韵•齐韵》:“齐,等也。”

[7]观《韶》、《夏》,则勉如也斯俭:《韶》为舜乐,《夏》即《大夏》,为禹乐;《说文•力部》:“勉,强也。”俭,谦卑。《荀子•非十二子》有:“俭然恀然。”杨倞注:“俭然,自卑谦貌。”

[8]咏思而动心,喟如也:咏思,歌咏相怜哀;喟如,嗟叹貌。

[9]其居次也久:《玉篇•尸部》:“居,处也。”《庄子•田子方》:“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陆德明《经典释文》:“次,中也。”“居次”意为居于人心之中。

[10]其反善复始也慎:反善复始,意为返归善良本性;《尔雅•释诂》:“慎,诚也。”

[11]始其德也:谓雅乐能激发德行。雅乐明德,故《礼记•乐记》有“乐者,所以象德也”,“德音之谓乐”。

[12]郑卫之乐,则非其声而从之也:郑卫之乐,《礼记•乐记》称为“乱世之音”,这段话意在说明,郑卫之乐,非世人应听之乐,人们却听而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