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凡道,心术为主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1-14

阐微:

道的根本在于治心,舍心何谈大道。修身如此,治国亦如此。《礼记•乐记》云:“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故本节开篇即讲:“道,心术为主。”此东西古今不变之大法也。心术,治心之道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作者在后半篇专论心术。

接着,作者提到了“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道之而已”。由于文中对四术没有明确说明,导致了学者们在解释“道四术”时产生了极度的混乱。

李零先生认为,这里的“道四术”为心术,加上下文的诗、书、礼乐。他说:“其中第一术是‘心术’即心理感化的方法,而‘心术’属于‘人道’,其他三术,即‘诗’、‘书’、‘礼乐’,它们都是从心术派生,并受心术指导。”(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6页。)李先生没有看到礼乐能“教其人者也”,也是人道。这与“其三术者,道之而已”似相矛盾。

池田知久先生将“天道”、“地道”、“鬼道”、“人道”认为是“道四术”,他引用《周易•谦卦彖传》:“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韩诗外传》、《说苑》中也有类似的话,(参阅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曹峰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283~285页。)问题是在古人心中,天地人同样重要,不应该“其三术者,道之而已”。

另外还有学者将诗、书、礼、乐称为“道四术”,并认为乐就是其中说的“人道”,这种解释更为牵强。因为本篇作者明确说:“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

事实上,在与《性自命出》同时出土的《尊德义》中,就讲到了“道四术”,且突出人道。刘昕岚先生指出:“窃以为或可据《尊德义》姑释之为治民之道(即人道)、行水治水之道、御马之道、艺地务农之道。上古中国社会,先民若以政治、水利、交通、农业为主要问题,是很合理的。又,观诸《尊德义》全文可知,其所谓人道、治民之道,即礼乐也 。”

刘先生所说甚是,《尊德义》重在讲治国,但其根本理路与《性自命出》没有太多区别,皆重人道,以礼乐为大端。《尊德义》论“人道为可道”时说:“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谈到礼乐的重要性,文章说:“为故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置邮而传命。其载也无厚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

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早熟,其修身治国,皆本于人之道,而轻“神道”。这里的“轻神道”不是不要“神道”,对于某些人,敬鬼神是必须的。诚如《管子•牧民第一》中所说:“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直至今天,各种形式的中外鬼神之道在民间社会仍有极大的影响。

现代西方世界讲政教分离,但其社会生活中宗教仍居主导地位,它还没有脱离开神道设教的阶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宗教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减弱了。可以预见,人道在西方社会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在这方面能够为迷茫的人类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下文着重论述礼和乐。本节先论述礼,指出了“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的重要性。

经文:

凡道,心术为主[1]。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2]。其三术者,道之而已[4]。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5]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6]之也。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7],观其先后而逆顺之[8],体其义而节文之[9],理其情而出入之[10],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11]者也。礼作于情,或兴之也,当事因方[12]而制之,其先后之序则宜[13]道也。又序为之节,则文也。致容貌,所以文节也。君子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14],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焉。拜,所以为敬也,其数文[15]也。币帛,所以为信与征[16]也,其辞宜道也。笑,喜之浅泽[17]也。乐,喜之深泽也。 

译文:

道,以治心为根本。道有四种,其中只有人之道可以用以教导人民。其他三种,只不过是一般的治术而已。诗、书、礼、乐,它们最初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的需要。诗,是为抒发感情而作的,书是为借鉴历史而言的,礼乐是为节制行为所作的规范。圣人排比同类整理汇集,观察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体察人类合义的行为加以节制文饰,治理人类感情兴发或节制之。然后用它们教化人民,教化的目的是让人民心中产生道德。礼的制作源于人情,当它兴起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创制。它的先后次序就是义,把这些先后次序加以细致调节,就是文。致力于容仪,是用来文饰上述调节的。君子修美人情,重视礼义,精于仪节,修好仪容,乐其道,悦其教,因此能够做到持敬。拜,是用来表达尊敬的,它的仪节是一种文饰。币帛,是为来表示友好的信物与明证,所说之言辞定要合乎道义。面上的笑,是喜悦的浅层流露;心中的快乐,则是喜悦的深层流露。

注释:

[1]凡道,心术为主:心术是先秦的一个普通概念,《管子》一书以有《心术》上下篇,《说文》中有:“术,邑中道也。”徐锴《说文系传•通论》云:“邑中道而术,大道之派也。”显然,术也有道的的意思,为大道之分支;心术则指治心之道。

[2]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可道”中的道通“导”,有两个意思,一为教导,训导之意。《礼 记•月令》:“(孟春之月)以教道民,必躬亲之。”陆德明《经典释文》:“道,音导。” 《庄子•田子方》:“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成玄英疏:“训导我也,似父之教子。”另外,同时出土的《成之闻之》有:“君子之于教也,其道民也不浸,则其淳也弗深矣。”这里的道即为教导之意;二为治理之意。《广雅•释诂三》:“道,治也。”《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何晏集解引包咸曰:“道,治也。”

[4]其三术者,道之而已:意为,其他行水治水之道、御马之道、艺地务农之道,只是一般治理之道罢了。

[5]有为为之:“有为”,有目的,有意识;后一个“为”是动词,意为创作。

[6]举:举措、行动。《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7]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论,编排。会,调配。论会有统合、综合之意。

[8]观其先后而逆顺之:逆顺,当为顺序的意思。陈霖庆先生认为以史为鉴为逆,效法先贤圣王为顺。(参阅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79页。)

[9]体其义而节文之:节文,意为节制文饰。此句同下句“理其情而出入之”似乎都是谈礼乐。

[10]理其情而出入之:指兴发人情及节制人情

[11]中:指内心。

[12]方:类。《广雅•释诂三》:“方,类也。 ”

[13]宜:通“义”。

[14]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此与上文“礼作于情”、“宜道也”、“序为之节”、“致容貌”相呼应。

[15]为敬也,其数文:此六字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拜)是用来表达尊敬的,它的仪节是一种文饰。

[16]信与征:信物与证明。《礼记•表记》有:“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可与上下文相参证。

[17]泽:润泽;指外在表现流露。《邓析子•无厚》云:“心悦者,颜不能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