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1-14

阐微:

本节是讲教化的重要性,这在《荀子》一书中多有论述。荀子多用“积靡”一词。《荀子•儒效》有:“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唐代杨倞注:“靡,顺也;顺其积习,故能然。” 这是因为性不能为而可化,情非所有而可为,故教化大矣。该篇指出:“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犹措置,举止——笔者注)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 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本性这种东西,是我们所不能造就的,却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变;情,不是我们固有的,却可以造就。人的行为举止以及习惯风俗是可以改变本性的,专心致志地修习而不三心二意是可以养成习气的。风俗习惯能改变人的思想,安守习俗时间长了就会改变人的本性;修习时专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就能通于神明,与天地相并列了。

《荀子•性恶》篇也论及外在环境及积习的重要性。上面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如果说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可与西方宗教可以平起平坐的东西,就是人文主义的教化。但教化,化性移情的本质今人已经不知道了;过去一百多年来,所谓的现代教育家们引入西式宗教(最新的提法是“公民宗教”),又大搞什么美育,结果公私道德如江河日下。西方世界形而上层面的文化很难适用于中国,生搬硬套引入之,根本就是文不对题,简直是胡闹!

——问题是,这些人还要胡闹多久!

经文:

凡物无不异也者,刚之树也,刚取之也。柔之约,柔取之也[1]。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译文:

天下的东西都是不同的,刚硬的东西可以树立用来作柱子,是其刚硬的特点导致的;柔软的东西用来捆东西,是由其柔软的特性决定的。但是天下人的本性是相同的,后来心志品性各有不同,是教化积习导致的。

注释:

[1]刚之树也,刚取之也。柔之约,柔取之也:取,犹受也;《说文》:“约,缠束也。”此句文意与《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同。联系上下文,这是在讲“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要“君子慎其所立”。“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强壮粗大之物自然会被取来制作成柱子用,柔韧易绕之物自然会被取来用作束物之绳索,这是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出土的《语丛三》有:“强之树也,强取之也。”而《大戴礼记•劝学》作:“强自取折,柔自取束。”在当时,这类话可能是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