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始于情(楚简《性自命出》)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1-14

《性自命出》是儒门言性与天道的核心文献,它大体是按《易经•说卦传》所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逻辑行文的。穷理者,穷人性之理也;尽性者,尽心也。

上篇论性与物,性与命,性与情的关系,并强调礼乐在心性修养中的意义,重在穷理;下篇专论“求其心”之术,即心术,治心之道,重尽性。李零先生将下篇分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强调知情伪(即由情取心,由心见性),二是强调身主心(即以仪容举止见其心性)”(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27页。)

性是人类的本性,它是由自然赋予的,是天道在人的体现,故简文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宋代程颢直言:“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河南程氏经说•卷八)

性藏于人的内心,通过外境(物)的刺激才能显示出来,故简文说“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在作者看来,性有喜怒哀悲之气,喜怒哀悲发于外就是情,这与《中庸》的论说模式是致的,只不过,《中庸》称“中”,《性自命出》称“性”;《中庸》重“诚”,《性自命出》重“情”。二者只是形式上不同,理论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熹《集注》解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这里的“中”只是对性的状态,而非本质的层面进行描述而已;至于“情”本具有“诚”意。有学者认为,《淮南子•谬称训》论情的部分亦采自子思氏之儒,与《性自命出》相似,(参阅刘乐贤:《〈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载《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04期。 )其中有:“情系于中,行形于外。凡行戴情,虽过无怨;不戴其情,虽忠来恶。”东汉高诱注:“情,诚也。”

先秦学者对情大体皆持肯定的态度,以情(诚)反伪,作为“求其心”的根本,这与唐代李翱以后流行的“性善情恶论”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我们在研读《性自命出》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与《五行》篇一样,《性自命出》消失千载之后,亦曾两次出土,即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战国楚竹书《性情论》,它们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下篇篇序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是同一篇文献的不同抄本。但学界普遍认为《性自命出》的章序更为合理,这是我们选择以李零先生校读的《性自命出》作为研究底本的根本原因。该文收入李零先生《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其他参考书目还包括:

一、刘昕岚《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笺释》,收入《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二、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三、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四、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五、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另外,我们还参考了廖名春、饶宗颐、池田知久等诸先生的研究成果,不再一一指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儒家心性的研究是建立在上述诸先生细致艰辛的释读考证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