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君子集大成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1-06

阐微:

君子修行的最高境界是集大成,就是仁、义、礼、智、圣五行和合。要作到这一点,当从人道始,而终于天道,所谓“金声而玉振之”。对于集大成的圣贤之士,当真心举之,真心事之,这才是尊贤。

大成原指周代大学学习的最高次第,即内圣外王的大学之道。周代大学设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入学年龄王太子为15岁,其他人20岁,学制9年。《礼记•学记》上说:“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郑玄注:“知类,知事义之比也。强立,临事不惑也。不反,不违失师道。”孔颖达疏:“‘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者,谓九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言知义理事类,通达无疑。‘强立’,谓专强独立,不有疑滞。‘而不反’,谓不违失师教之道,谓之大成。‘此大学之道也’者,言如此所论,是大学贤圣之道理,非小学技艺耳。”

这里的“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即《大学》中的亲民,天下太平的外王境界。

内圣外王的大成,后来形容君子成就天道的最高境界,名曰“集大成”。孟子曾指出,孔子是集大成的君子,《孟子•万章下》引孟子言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朱熹《集注》云:“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北宋孙奭疏:“孔子之圣则以时也,其时为言,以谓时然则然,无可无不可,故谓之集其大成,又非止于一偏而已。”如此说来,孔子真可谓“行之而时,德也”!

始于人道之本——智,终于天道之本——圣,并以金声、玉振作喻,《孟子》以《五行》全同。

经文:

君子集大成[1]。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2]。大而罕者,能有取焉[3];小而轸者,能有取焉[4]。索(纟+卢)(纟+卢)达诸君子道,谓之贤[5]。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6],知而事之[7],谓之尊贤者也。前,王公之尊贤者也;后,士之尊贤者也[8]。

译文:

君子能仁、义、礼、智、圣诸德和合,集五行之大成。从内心开始好好修行,就能成为得道的君子;不好好修行,则难以达到大成境界,只能各休于其居止之处。(针对大而少的情况)能行义,(针对少而多的情况)能行仁,能认真专注地修道进德而达及天道,称之为贤人。君子知道贤人并真心举荐他,称之为尊贤。知道贤人而能真心师事他的,称之尊贤的人。前有作为王公尊贤的人,后有作为士尊贤的人。

注释:

[1]君子集大成:帛本说云:“成也者,犹造之也,犹具之也。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唯金声而玉振之者,然后己仁而以人仁,己义而以人义。大成至矣,神耳矣!人以为弗可为也,无由至焉耳,而不然。”修行的最高境界即集仁、义、礼、智、圣五行之大成,能由人道而天道,由己及人。 释文说一般人以为这不能作到,实际上不是这样,人人可以为尧舜矣!

[2]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广雅•释诂》:“进,行也。”帛本说云:“能进端,能终端,则为君子耳矣。弗能进,各各止于其里。不藏欲害人,仁之理也;不受吁嗟者,义之理也。弗能进也,则各止于其里耳矣。终其不藏欲害人之心,而仁覆四海;终其不受吁嗟之心,而义襄天下。仁覆四海,义襄天下,而诚由其中心行之,亦君子已!”《孟子•公孙丑上》中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里本心的扩充即是《五行》中的进,如果不能进,则难以至大成境界,只能各休于其居止,即文中所说的“里”。另外《孟子•尽心下》有:“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不受吁嗟,即无受尔汝,可以帛本说相参证。

[3]大而罕者,能有取焉:帛本说云:“大而罕也者,言义也;能有取焉也者,能行之也。” 

[4]小而轸者,能有取焉:帛本说云:“小而轸者,言仁也;能有取焉者也,能行之也。” 

[5]索(纟+卢)(纟+卢)达诸君子道,谓之贤:帛本说云:“索(纟+卢)(纟+卢)也者,言其达于君子道也。能仁义而遂达于君子道,谓之贤也。” (纟+卢)(纟+卢)意义不清楚,池田知久先生根据上下文意释为“认真而专心”。

[6]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帛本说云:“君子知而举之也者,犹尧之举舜,商汤之举伊尹也。举之也者,诚举之也。知而弗举,未可谓尊贤。” 

[7]知而事之:帛本作“君子从而事之”,说云:“犹颜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诚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谓尊贤也。” 

[8] 前,王公之尊贤者也;后,士之尊贤者也:“前,王公之尊贤者也”一句, 据帛本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