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1-06

阐微:

本节从反面论述如何作到仁、义、礼、智、圣五行。后文在分说仁、义、礼三种德行时,还有更为详尽的解释。

作者强调勉心为仁气之本,直心为义气之本,远心为礼气之本,天道为圣之本,贤人为智之本。帛本说直接释君子道为天道说:“闻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谓之不圣。”环顾当今天下,有几人言天道。大学里,一切都以西方哲学马首是瞻——学者读至此,有动容(色然)者乎!

中国文化以大道为本,而中国知识界弃大道如弊履——是可忍,孰不可忍!

有心者,努力啊!

经文:

不变不悦[1],不悦不戚[2],不戚不亲[3],不亲不爱[4],不爱不仁[5];不直不(辶+世)[6],不(辶+世)不果[7],不果不简[8],不简不行,不行不义;不远不敬[9],不敬不严,不严不尊[10],不尊不恭,不恭亡礼[11];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12]。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13]。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14];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15]。 

译文:

一个人不勉力行仁则不喜悦,不喜悦就不易接近,不易接近就不亲切,不亲切就不易受人敬爱,不受人敬爱则不能实现仁;不直心行事就不会任意自在,不任意自在就不能果决,不能果决就不能简选,不能简选就难以施行,难施行就不能实现义;无敬心就不敬畏,不敬畏就不威严,不威严就不尊重,不尊重就不恭敬,不恭敬就没有礼可言;没有听说过天道,就是不聪灵,没有见到过贤德之人就是不敏锐。听说过君子道却又不知道它是天道,就是不圣,见到贤德之人而不知道实现贤德的途径,不能见贤思齐,就是不智。

注释:

[1]不变不悦:帛本说云:“变也者,勉也,仁气也。变而后能悦。”心努力向仁,才会喜悦。《礼记•表记》云:“无勉于仁者,不亦难乎!” 孔颖达疏:“言仁为爱养,行之不易,故勉力行仁者不亦难乎,言其难也。”

[2]不悦不戚:帛本说云:“悦而后能戚所戚。”戚,犹言近也。

[3]不戚不亲:帛本说云:“戚而后能亲之。” 

[4]不亲不爱:帛本说云:“亲而后能爱之。” 

[5]不爱不仁:“爱而后仁。”仁者,爱人。本小节以仁为中心立论,指出勉心为仁气之本,勉力行仁的重要性。

[6]不直不(辶+世):帛本说云:“直也者,直其中心也,义气也。直而后能(辶+世)。(辶+世)也者,终之者也;弗受于众人,受之孟贲,未(辶+世)也。 ”庞朴先生注云:“(辶+世),疑读为肆。《老子•德经》‘直而不肆’,帛书甲本作‘直而不(纟+世)’。《礼记•乐记》‘肆直而慈爱’。 ”帛本说意为,直心为义气,直心才能任意自在,但若受到古代力士孟贲那样大的阻碍,就难以任意自在了。

[7]不(辶+世)不果:帛本说云:“果也者,言其弗畏也,无介于心,果也。”果,敢也。 

[8]不果不简:帛本说云:“简也者,不以小害大,不以轻害重。”关于简,后面分说义时还有专门论述。本小节以义为中心立论,指出直心而行,才能实现义。所以说,直心为义气之本。

[9]不远不敬:帛本说云:“远心也者,礼气也……远者,动敬心,作敬心者也。”庞朴先生注云:“儒家主‘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礼记•乐记》);‘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记•文王世子》)。礼自外作、动于外、以修外,‘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经16】),故曰远,曰远心。”  

[10]不严不尊:帛本说云:“严而后己尊。” 

[11]不尊不恭,不恭亡礼:帛本说云:“恭也者,用上敬下也。恭而后礼也,有以礼气也。”谦恭是居上位者对居下位者的敬意。本小节以礼为中心立论,指出外与人交客气,远心的重要性,故文章以远心为礼气之本。

[12]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帛本说云:“同此闻也,独不色然于君子道,故谓之不聪。 ”《吕氏春秋•谨听》有:“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这里是说与众人同闻君子道(天道),却不惊喜,动情,形于色,就是不聪。

[13]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帛本说云:“同此见也,独不色贤人,故谓之不明。”

[14]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帛本说云:“闻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谓之不圣。”这里明确指出,君子道即天道。

[15]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帛本说云:“见贤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为之,故谓之不智。”见贤思齐,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