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1]

发布时间: 2022-01-05

[•][2]鲁亘(桓)公与文羌(姜)会齐侯于乐。[3]文羌(姜)迵(通)于齐侯,亘(桓)公以訾文羌(姜),文羌(姜)以告齐侯。齐侯使公子彭92生载公,薨于车。[4]医宁曰:[5]“吾闻之,贤者死忠以辱尤而百姓愚焉。[6]知(智)者image.png李(理)长[虑]93而身得比(庇)焉。[7]今彭生近君,□无尽言,容行阿君,[8]使吾失亲戚之,[9]有(又)勒(力)成吾君之过,以94□二邦之恶,[10]彭生亓(其)不免[乎],祸李(理)属焉。[11]君以怒遂过,[12]不畏恶也。亲闲(间)容昏,生95无匿也。[13]几(岂)[及]彭生而能贞之乎?[14]鲁若有诛,彭生必为说。”[15]鲁人请曰:“寡君来勒〈勤〉[旧]96好,礼成而不反(返),恶[于]诸侯,无所归惌(怨)。”齐侯果杀彭生以说(悦)鲁。[16]97

[1]原注:此章事见《左传》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54年)及《管子•大匡》。医宁评论与《管子》略同。(20页注[一])标题中的“于”,原释文作“于”,参看注[3]。

[2]原释文未补残去之章首圆点。

[3]此句“于”字原释文误为“于”,本章下文“于”字皆如此,参看第二章注[9]。《左传》及《管子》在桓公会齐侯之前,皆记申(《大匡》作“申俞”)谏鲁桓公勿携文姜同行之语,帛书省略。《春秋》经记此事云:“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左传》作“公会齐侯于,遂及文姜如齐。”《大匡》作“公不听(指不听申俞之谏),遂以文姜会齐侯于泺”。帛书将地名记为“乐”。原注:乐即泺水,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北的小清河。(20页注[二])

[4]原释文在“载”字后加逗号,以“公”字属下为句。疑“公”字本有重文号,为传写者所抄脱,二“公”字分属上下二句。下文所引《左传》说“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可参照。原注:訾,谴责。《管子》作“文姜通于齐侯,桓公闻,责文姜,文姜告齐侯。齐侯怒,飨公,使公子彭生乘鲁侯胁之,公薨于车,”当是把肋骨弄折致死。(20页注[三])《左傅》在“遂及文姜如齐”下接着说:“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彭生杀桓公的具体情况,《公羊传》和《史记》述之较详。《公羊传》庄公元年说:“夫人谮公于齐侯:‘公曰:同(同为桓公之子庄公之名)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搚干而杀之(何休注: 

搚,折声也。扶上车,以手搚折其干。)”《史记•鲁世家》说:“齐襄公飨公,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折其胁,公死于车。”

[5]《管子》作“竖曼曰。”原注:医宁当是齐国人,《管子》作曼。(20页注[四])按:“医”与“竖”,“宁”与“曼”,古隶皆相近。《管子》注以竖曼为齐大夫。

[6]《管子》无“吾闻之”三字,此句作“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尹注:“振,救也。贤者死于忠义,以救当时之疑,故百姓有所托焉。寓,寄托也。”俞樾以为“振”当读为“image.png”,义为“拭刷”(《诸子平议》卷二“贤者死忠以振疑条”。)《校释》:案:辱尤,《管子》作“振疑”……《事语》作“辱尤”;尤,过也;又假为,《说文》卷三上:“訧,罪也。”谓贤者死于忠义,以辱奸者之过罪也;说亦可通。愚,《管子》作“寓”,《注》曰:“寓,寄托也。”作“寓”字,于义为长。(43页)按:《校释》训“尤”为“过”或“罪”,谓“寓”字较“愚”字义长,皆可从。释“辱尤”为“以辱奸者过罪”,则于义难通。疑“辱”为“振”字之误。“振”释为拯救或拭刷均可。

[7]《管子》作“智者究理而长虑,身得免焉”。原注: image.png,通置,树立。image.png理是根据理。(20页注[六])按:“image.png”字不见字书,疑是“循”之形近误字。“身得比(庇)焉”与上句“百姓愚(寓)焉”为对文,言智者能使己身得安,贤者则能使百姓安。“庇”,《管子》作“免”,义虽可通,恐非原意”。

[8]“无尽言”之“无”,原释文误为“无”,本章下文“无”字同,参看第二章注[9]。此处文字,《管子》作“今彭生二于君,无尽言,而谀行戏我君”。《解题》谓《管子》“‘二’当从帛书作‘近’”,“‘我’当从帛书作‘阿’,‘戏’字后加,当删”(39页)。《管子》尹注:“无尽言,谓不忠谏。”谀行,帛书作“容行”。原注:容行,随人行动(20页注[七])按:“谀”“容”古音阴阳对转,疑“容行”当读为“谀行”。

[9]原注:《管子》作“使我君失亲戚之礼命”。此书之字下有脱略。(20页注[八])《校释》谓帛书此句“吾”下夺“君”字,下句亦以“吾君”属辞可证(44页),其说当是,又谓“之”下夺“礼命”二字(44页)。

[10]《管子》作“又力成吾君之祸,以构二国之怨。”《解题》谓《管子》“祸”字“当从帛书作‘过’”(39页),甚是。

[11]《管子》作“彭生其得免手,祸理属焉。”

[12]《管子》作“夫君以怒遂祸。”帛书“过”字原释文亦作“祸”。按:细审图版此字,盖先写作“祸”,后将“示”旁改作“辵”旁而成“过”字,“君以怒遂过”与上文“又力成吾君之过”相应。《管子》“祸”字疑当为“过”字之误。《校释》似以为帛书上文‘过’字当从《管子》作“祸”(44页),非是。

[13]原释文“生”字下有一缺文号,从图版看似无地位,故删去。“匿”字后,原释文加括号注“慝”字,此处文义难通,“匿”字是否应读为“慝”尚不能定,故亦删去。“祸理属焉”之下的文字,《管子》作“夫君以怒遂祸不畏恶亲闻容昏生无丑也。”旧多读为:“夫君以怒遂祸,不畏恶亲闻容,昏生无丑也”。说解极为牵强,由帛书可知其非。但“亲容昏生无匿也。”一句,仍不可解,有待研究。“无”字上端残去,似也有是“先”的残字的可能。

[14]原释文“贞”字后加括号注“正”字,今删去。《管子》此句作“岂及彭生而能止之哉。”《解题》谓《管子》“止”字当从帛书作“正(贞)”(39页)。从文义看,作“止”似亦通,待考。

[15]《管子》作“鲁若有诛,必以彭生为说。”

[16]“恶[于]诸侯”句,原文是否确有“于”或“于”字,有待研究。从图版看,“恶”字下部、“诸”字上部皆有残缺,但其间似无足够地位再写一个“于”字或“于”字。然从文义上看,此字实不能缺。此字原来有可能被写漏,也有可能是因写漏而旁注,故不占地位。今姑从原释文补出此字。《左传》桓公十八年于“公薨于车”之后,紧接着就说:“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齐人杀彭生。”《管子》则在竖曼的议论之后,接着说:“二月(此二字不当有,前人已指出),鲁人告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死,请以彭生除之。’齐人为杀彭生以谢于鲁。”文字与《左传》基本相同。帛书此段文字亦大同小异,但较简单。《解题》指出《管子》“无所归死”之“死”当从帛书作“怨”(39页),可信。“怨”字当因上部与“死”相似而讹作“死”。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三》“归死”条,谓“无所归死,当依《左传》作‘无所归咎’”。这是由于他未能见到一百多年后出土的《春秋事语》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