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鲁庄公有疾章[1]

发布时间: 2022-01-05

[•][2]鲁壮(庄)公有疾,讯公子牙曰:“吾将谁以[为]子?”对曰:“庆父财(才)。”[3]讯公子侑,对曰:“臣以死奉烦也。”[4]五月,87公薨,子烦即立(位),公子庆父杀子烦而立公子启方。[5]君召,公子侑俱入。[6]闵子辛闻之,曰:“君以88逆德入,怠(殆)有后患。夫共中(仲)image.png(圉)人[7] 𩧂旅亓(其)image.png〈抶〉以犯尚民之众,[8]杀子烦而立君,除君惌(怨)也。今[召]89而公子侑俱人〈入〉,不(怨)也。若不惌(怨)惌(怨)则德无事矣。[9]为其亲则德为柰矣。[10]二子之袭失,暴于90君,愧于诸。[11] 𢘓(侮)德image.png(诈)惌(怨),[12]何image.png(瑕)之不图。”[13]处二年,共中(仲)使卜奇贼闵公于武讳。[14]91

[1]原注:此章事见《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至闵公二年(公元前662-前660年)。闵子辛的评论,为各书所无。(19页注[一])

[2]原释文未补残去的章首圆点。

[3]原释文作:鲁壮(庄)公有疾,讯公子牙曰:“吾将谁以?”□子对曰:“庆父财(才)。”原注:公子牙是庄公弟叔牙。以字和与字通用,说庄公死后将由谁继承。《左传》作:“公疾,问后于叔牙,对曰:‘庆父材。’”庆父是庄公次弟,叔牙兄。(19页注[二])按:此处似不会称公子牙为“□子”(《校释》41页谓“‘□子对’盖当作‘牙子对’”,恐非是)。故知“□子”二字以属上为宜。“谁以”与“子”间缺字,按文义只能补作“为”。《礼记•曾子问》“不俟子”郑注:“子,嗣君也。”谁以为子,犹言“谁以为嗣”。也可能“子”就是“嗣”的音近误字。

[4]《左传》作:“问于季友,对曰:‘臣以死奉般。’”“侑”“友”音近通用,公子侑即季友,为庄公季弟。原注:烦,《左传》作般,《史记•鲁世家》作斑,并音近通用。(19页注[四])按:般为庄公夫人孟任之子(见《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5]《左传》作:“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子般即位,次于党氏。冬七月己未,共仲(杜注:共仲,庆父)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成季(即季友)奔陈。立闵公(杜注:闵公,庄公庶子)。”原注:《经典释文•春秋左氏音义》说:“闵公名启方。”《汉书•古今人表》作“鲁闵公启”,脱方字。《史记•鲁世家》作开,《索隐》说是避汉景帝讳。(19页注[六])

[6]原注:据《左传》,子般(烦)被杀后,季友奔陈。同时,“公子庆父如齐”(见《春秋》)。《左传》闵公元年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此书说“君召,公子侑俱入”,即指把在齐国的庆父和在陈国的公子侑都召还鲁国。(19页注[七])

[7]原注:共仲就是庆父。圉人是养马的奴隶。𩧂是圉人的名,《左传》作荦。《公羊传》(引者按:闵公元年传)作“邓扈乐,”邓应是姓,圉和扈声近,荦和乐、𩧂也声近,并通用。据《左传》,圉人荦在庄公时曾因调戏女公子而为子般(烦)所鞭,所以庆父使他去杀子般。共仲下似有脱字。(19页注[八])

[8]原释文把“image.png”隶定为“image.png”。认为是“ 抶”的误字。按:细审图版,此字似原书作“族”(“㫃”旁的右部因笔划与“矢”字的头相近而省写),后来在左偏旁上加笔划改作image.png(手),但未涂去原“㫃”旁的下部斜笔(“㫃”旁写法可与同行“旅”字比照),遂成此形。其右旁是“矢”非“夫”,只要与同行“夫”字比较一下就能明白。所以我们暂且把这个字隶定为“image.png”。原注:旅与虑通,怀念 。抶,《说文》:“笞击也。”此处指圉人𩧂因被鞭笞而怀恨。(19页注[九])按:原释文对“image.png”的隶定虽有问题,但以此字为“抶”的误字,从字形和文义上来看,很可能是正确的。“矢”“失”二字古音阴入对转,我们甚至可以把“image.png”直接看作“抶”的异体。又疑此字仍应释“族”,“族”与“辱”皆屋部字,此“族”字当为“辱”之音近误字。“犯尚”也许可以读为“犯上”。民之众,义不可通,必有脱误。《公羊传》闵公元年记邓扈乐之事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子般执而鞭之。庄公死,庆父谓乐曰:‘般之辱尔,国人莫不知,盍弑之矣。’使弑子般,然后诛邓扈乐而归狱焉。”所述较详,可参考。

[9]“无”字,原释文误为“无”,参看第二章注[9]。德,恩惠。此句之意似谓闵公、庆父与季友之间若不相怨,立君之德也就无意义了。

[10]德为柰,意不可通,疑“为”本应作“无”。为其亲则德无柰(奈),可能是说如果是为了彼此血缘亲近,那末立君之德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11]原释文“失”下未加逗号,“失”下一字释作“量”,“愧于诸”后未加句号,与下文连为一句。按:“失”下一字中部从“image.png”,不可能是“量”字,今定为见于《说文•十下•夲部》的“暴”字。其下部近似“土”,当是书写之误。马王堆帛书“暴”字下部,往往写作“image.png”形(参看《字形表》448页),甚易讹成“土”形。二子,当指庆父及季友。袭失,相继有过失。暴于君,当指庆父为暴于君。“愧于诸”下疑脱一“侯”字。愧于诸侯,疑指杀子烦之主使者之罪尚未讨而季友即返国之事。《春秋》三《传》皆肯定季友,闵子辛似不但批评庆父也批评季友(参看《校释》42页),这是很可注意的。

[12]原释文于“𢘓”字后括号中注“悔”字。按:《说文•三上•言部》“谋”字下收古文“𢘓”,中山王墓鼎铭亦以“𢘓”为“谋”(张守中《中山玉器文字编》43页,中华书局,1981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兵之恒失》篇“兵多,𢘓信疑者也。”则用“𢘓”为“悔”(《字形表》762页。此篇最初编入文物出版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所出的《孙膑兵法》,篇名题为“[兵失]”,故《字形表》所注出处为“孙膑”)。此句“𢘓德”与“诈怨”为对文(诈,伪也),“𢘓”不应读为“悔”而应读为“侮”,轻慢之意。《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又三家已强,皆贱公行,慢image.png之心生。”师古注:“image.png,古侮字。”“𢘓”“ image.png”皆从“母”声,故可通用。

[13]《广雅•释诂二》:“ 、罅、瑕、璺、斯坼……裂也。”王念孙《疏证》:“罅、瑕声相近。”《管子•制分》:“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尹注:“瑕,谓虚脆也。”何瑕之不图,意即什么空子都要钻,与庆父后来利用卜齮对闵公的不满,让他杀闵公之事相照应。

[14]《左传》闵公二年:“初,公傅夺卜田,公不禁。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贼公于武闱(杜注:宫中小门谓之闱)”“齮”从“奇”声,帛书“卜奇”即“卜齮”。“闱”“讳”皆从“韦”声,帛书“武讳”即“武闱”。此句“于”字原释文误为“于”。参看第二章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