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在帝先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1-12-29

在中国先贤的观念中,道在宇宙之中,先于神而存在,自我和谐运行于一个有机联系的世界;而西方一神教则认为神创世界,也为自然立法,创造了宇宙运行的规律,这事实上成为早期现代科学的“神学基础”。

李约瑟博士详细比较了东西方世界观的不同导致的科学技术路线的不同。他将西方自然定律的观念上推到巴比伦时代:“是巴比伦人第一次提出了一位天界立法者为非人的自然现象‘立法’的观念。太阳神马尔杜克(Marduk)被描绘成众星的立法者。将这种观念继续下去的与其说是古希腊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或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不如说是斯多亚派(即斯多葛学派——笔者注),他们构想了一种内在于世界的宇宙法,既适用于人,也适用于非人的自然。在基督教时代,由于受到希伯来人的影响,立法之神的观念被极大地推进了。在整个中世纪,神为非人的自然立法这一观念多多少少是一种常识,但事实上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一隐喻才开始得到重视。转折点出现在哥白尼与开普勒之间。”【16】

中国人由于没有“天界立法者”上帝观念,也缺乏用数学推理破解上帝之法的动力。李约瑟博士写道:“中国人的世界观则依赖于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他们认为,万物之所以能够和谐并作,并不是因为有一个外在于它们的最高权威在发布命令,而是因为它们都属于一个等级分明的整体,各个部分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宇宙样式,它们服从的乃是自身本性的内在命令……中国人不相信有一个天界立法者在创世之初给非人的自然颁布法律这样的观念。因此,中国人不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假说和数学推理等方法来破解或重新表述一个理性的至高存在所制定的法。当然,这并不妨碍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有巨大的科技发展。”【17】

不是上帝,道才是支配世界的力量。《老子》曾多次提及“道在帝先”。《老子•第四章》说:“道冲(通盅,器物虚空,比喻空虚——笔者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西汉河上公注认为:“道似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 【18】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19】

春秋后期的范蠡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道-气-阴-阳-天地-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万物相生的宇宙演化模式。《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范蠡告诉越王:“道者,天地先生(当为古代习语“先天地生”——笔者注),不知老;曲成(多方设法使有成就——笔者注)万物,不名巧。故谓之道。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天地立,然后有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而万物备。”

战国先哲发展出了数理化的精细宇宙演化理论。与欧几里德几何范式不同,它是以河图的数理模型为基础的。

如《圣经•创世纪》和中非波桑人创世神话显示的那样,原初水(primeval waters)在创世神话中居于重要地位,原初水神话遍布北欧、西伯利亚、美洲、近东、印度、东南亚、大洋洲。【20】

中国“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模式,原初水高度哲学化了,是“水气”。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五行谓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者,按《白虎通》云:‘行者,言欲为天行气也’……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次如是也。所以一曰水者,乾贞于十一月子,十一月一阳生,故水数一也,又天地之内,水体最微,故水为始也。”【21】

《太一生水》直到1993年才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它的宇宙生成模式如下:太一-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成岁。文中反复论述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22】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神明”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神或上帝,而是指天地的微妙之气相交作用,是生成万物的根本,类似于“生机”。《黄帝四经•经法•名理》说:“道者,神明之原也。”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郭静云教授曾详细研究了先秦“神明”观念,她指出:“(神明)其‘神’的范畴涵盖来自天的恒星神光和天所降神灵雨水质的神气,其‘明’的范畴涵盖出自地的日月火质的明形,神与明互补相辅才能生育万物。天地不交,则无生机;有神明之交,天地之间便有了生机,所以‘神明’所反映的实际是古人的‘生机’概念,天地万物化生皆奠基于神明、由神明来决定,但绝不能因此而认为神明是个大神。‘神明’之结合表达天地‘合德’状态,天地合德才有万物之生机。”【23】

由于现代学者已经对“太一生水”这一数术习语陌生,导致对《太一生水》诸多错误解读。孔颖达《礼记正义》引东汉郑玄:“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24】这里的“天一”即“太一”,即道。《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易纬乾凿度》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河图中如下:

image.png

《太一生水》代表的中国宇宙模式似乎不具有演化为现代科学宇宙观的潜力。东汉天文学家张衡(78年~139年)的《灵宪》将宇宙起源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道之根(溟涬,音míng xìng);道之干(庬鸿,音máng hóng);道之实(太元)。他的阶段划分变得更为粗糙。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宇宙观却在哲学、中医等领域高度发展,其影响力持续至今。

道(太一)生万物的宇宙观,反映到神与道的观念上体现为“神不胜道”,神也要服从包括人世在内的天地万物规律,由此也产生了“民为神本”、天地人三才、“天生万物,唯人为贵”的哲学思想。人不再是神的仆人,人与天地相并列,“参赞天地之化育”——这是怎样伟大辉煌、光耀宇宙的人文精神啊!

“神不胜道”语出西汉刘向辑录的《新序•杂事二》,据说有一次晋文公外出打猎,路遇一条身如大堤的巨蛇拦路。文公认为,诸侯梦见不祥之物要修正自己的德行。他干脆回宫,检查自己治国理政的过失,一一改正,后来那怪物自己死掉腐烂了。最后文公感叹:神怪不能战胜大道,妖孽不能战胜仁德。人们为何不讲求道理而是听任天命呢?对于不祥的事,用仁德应付就对了。文中说:“然夫神果不胜道,而妖不胜德,奈何其无究理而任天也,应之以德而已。”

“民为神本”源于《左传•桓公六年》“季梁谏追楚师”的故事。季梁是春秋初期随国贤大夫,他反对随侯追击楚军,主张面对强敌不能骄傲奢侈,内修政治,外交友邻,才是正道,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神所依赖的,治理国家,要以人为本,以百姓的幸福为目标,光靠丰厚的祭品不能取信于神。因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中国文化突破了智人走出非洲以来“以神为本”的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本来的状态规律,这种状态规律是人不能违背的,要“道法自然”,守经达权,实事求是,才能成就事功。河上公注“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25】

道法万物之自然——按照万物的本性、特质去行为,不将任何事物、信仰绝对化,这正是“道法自然”超越不同宗教的伟大之处,特别值得身处全球化时代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冲突不断的现代人学习。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刘笑敢教授指出:“道法自然以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为最高价值或中心价值,这就超越了其它各种思想体系中的最高原则。各种价值目标,如道德、仁义、平等、自由、人权、正义、神圣等等,在不同的思想理论或文化体系中都有最高的意义。这些价值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发挥维持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最高价值又可能成为引起冲突、制造冲突、激化冲突的旗帜和口号。不同种族、地域、国家有不同的神圣原则,各方就可能在神圣的旗号下发起毫无神圣意义的战争。任何正确、正义、神圣的口号都可能成为引起冲突和战争的借口。即使是真诚地推行某种正义原则,即使开始并没有制造冲突的动机,但因为有可能将自己所崇奉的原则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无条件地推行,并强制全社会甚至全人类接受,这就必然造成大规模的冲突甚至是战争。老子之人文自然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自然的和谐与自然的秩序放在最高地位,这就杜绝了无条件推行某种最高原则或神圣价值而造成社会动荡的借口。而人文自然的原则本身将社会的自然和谐当作最高价值,因而它本身无法成为制造冲突的口号。所以,老子的人文自然的概念作为最高价值,就和其它各种价值有重要不同,是最有利于保障社会和谐的价值标准。这种以人类社会和谐、甚至宇宙和谐为目标的价值观念体现了老子哲学对人类整体的责任感,而不是对某一群体和某一文化的责任感。这种超越性和中立性可以通向最高的包容性和整体性。”【26】

无论是以《圣经》为代表的神话创世纪,还是以现代西方文明为代表的科学创世纪,亦或是中国先贤的“道在帝先”的观念,他们本身就是不同族群“道法自然”,为适应现实环境形成的宇宙观。在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里,成为不同族群安身立命的根本。它们皆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任何对其他族群宇宙观的蔑视和偏见,都是无知和狭隘的结果。

如果说,人类宇宙观有何演化趋势,就是从以神为本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人的自我解放、自我觉醒的智慧之路。上帝担心吃了能分别善恶的智慧果的亚当、夏娃同自己相似,才将他们驱逐出伊甸园。但上帝似乎不能阻止人类走向智慧之路,成贤成圣!

这里,时间再次和上帝开了个玩笑。

注释:

【16】李约瑟:《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第24页。

【17】李约瑟:《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第24~25页。

【18】《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页。

【19】《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1页。

【20】Michael Witzel,The Origins of the World’s Mytholog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P.113.

【21】孔颖达:《礼记正义》(第一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92页。

【22】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收入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258页。

【23】郭静云:《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摘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24】孔颖达:《礼记正义》(第一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92页。

【25】《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3页。

【26】刘笑敢:《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