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哲学都是超越时代的(毛公鼎铭文)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1-12-13

《毛公鼎》1843年在陕西岐山周原出土。鼎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形,深腹外鼓,三蹄足,是世界上铸铭文最多的青铜器,近500字。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郭沫若先生考证《毛公鼎》是周宣王时作,文气与《今文尚书•文侯之命》相似,“抵得一篇《尚书》”;近代书法家李瑞清(1867年~1920年)也认为:“《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


西学东进以来,学人习惯于称中华政体封建专制,反封建反专制,成为近代革命的口号。


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中国革命反封建、反专制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它反对的是腐朽的,阻碍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士绅地主阶级——其社会统治主要是封建的,政治统治主要是专制的。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农民的四条极大绳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31页。)掌握运用四大权力统治中国农民的便是士绅地主阶级,四大权力维护的则是士绅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封建与反封建的斗争,封建力量的代表依次是豪族地主阶级、门阀地主阶级和士绅地主阶级。但凡封建力量取得优势的时期,中华民族的苦难最为深重。封建力量隔断中央政府和基层社会的联系,打着中央政府的旗帜谋取阶级利益,无视中华文明和民族的整体长远利益,相对于东汉以来的豪族地主阶级和门阀地主阶级,宋朝以来的士绅地主阶级最腐朽、最反动、最狡猾,他们给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远超过豪族地主和门阀地主,是中国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根本原因。


古代的农民革命和周边部族进入中原,消灭了豪族地主阶级和门阀地主阶级。而近代以来,士绅地主阶级则借助于清朝和列强,形成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极大地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中国人民的觉醒,延缓了中华文明步入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如果偏要说中华政体是“封建专制”,那也不是皇帝封建专制,而是豪族地主、门阀地主和士绅地主阶级的封建专制,其中士绅地主阶级的封建专制时间最长、危害最大。中国近代以来的反封建反专制,反的是士绅地主阶级的封建专制。彻底消灭士绅地主阶级,是中国进行现代工业化之必需。


打碎了以士绅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旧社会,才有今日中国之崛起。


但我们不能将中国历史,乃至中国古典政治体制一概理解为西方意义上的封建和专制。宋以后兴起的士绅地主阶级是中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异化,并不代表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本身。


《尚书•尧典》告诉我们,从尧舜时代起,中国就存在中央政府、四岳、群后(地方诸侯)组成的国家体制。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以巡守制度为基础,以社会功勋制(功次制度)行赏罚的直接统治关系。换言之,尧舜时代的中国就是一个度量衡、法律政令统一的国家,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以地方自治为基础的封建体制。


中国更不存在法国路易十四(1638年~1715年)类型的专制统治。中国先贤认为国家整体(社稷)居第一位,而不是王权至上,“朕即国家”。钱穆先生注意到,皇权在中国不是至上的,运行政府实际工作的相权十分重要,他说:“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皇权和相权之划分,这常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我们这几十年来,一般人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说是皇帝专制,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页。)


《毛公鼎》铭文中,周王认为大臣不管对错,一味委责于王,王一人专制是国家败亡的原因。所以他要求政府命令必须先通过执政大臣(毛公)审核,再谨慎地对外发布。显然西周皇权并不是绝对的,执政大臣权力很大。郭沫若先生解释说:“唯通惟,有也。‘无有正昏,弘其唯王智’者,谓不问青红皂白,一唯王意是从。自‘雩之’以下数语,即檃栝(yǐn kuò,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引申为矫正——笔者注)厉世时(指周宣王之父周厉王时代——笔者注)政治情形,故总结以‘迺唯是丧我国’之语,此均指陈实事,非悬虚耸听之辞。有此既往之失败,故起‘历自今’以下王命须由毛公同意方得颁布之命辞。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266页。)

 

以民为本。损有余,补不足,对弱者的关注,是中国古典政治学的主要特征之一。铭中周王告诫毛公,不可中饱私囊,侵侮鳏寡。《诗经•大雅•烝民》中有:“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唐代孔颖达解释说:“不欺侮于鳏寡孤独之人,不畏惧于强梁御善之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哲学不是落后的、封建的、专制的,它在制度和观念方面都体现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特性——这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经学生命力!


释文主要参考了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259~263页。


铭文:

王若曰:“父image.png!丕显文武,皇天引猒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褱不廷方,亡不image.png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襄乂厥辟,劳勤大命,肆皇天亡斁,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旻天疾威,司余小子弗及,邦将曷吉?image.png四方,大纵不静。呜呼! image.png余小子溷湛于艰,永恐先王”。


语译:

周王这样说:“父image.png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上天将会长久地满足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与之匹配。当初(文王、武王)接受上天的使命,安抚那些不来朝觐的方国,没有不被文王、武王的光辉所照耀的。由于上天大降福命于我们周国,也因为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君主,勤勉于王命,所以上天不懈地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先王的配天之命。但是仁慈的上天突然发威,继位后的我怎能不心急,国家将如何是好?如今四方动乱,很不安定。唉!恐怕我会深深陷入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恐慌。”


铭文:

王曰:“父image.png!今余唯肇经先王命,命女乂我邦我家内外,憃于小大政,屏朕位。虩许上下若否,雩四方尸毋动。余一人在位,矧唯乃知。余非庸又昏,女毋敢荒宁,虔夙夕惠我一人,雍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仰昭皇天,申绍大命,康能四或,欲我弗乍先王忧。”


语译

周宣王说:“父image.png!现在我要谨慎地遵循先王的使命,命令你治理我国我家内政外交,忠于大大小小的政事,保护我的王位,小心地遵循神灵的意志,主管四方诸侯,不要让他们发动叛乱。我如今在位,也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不是昏庸之人,你不能荒怠自图安逸,要虔诚地早晚辅助于我,协同大大小小的谋划事宜,不要闭口不言,要告诉我先王的美德,用以昭仰上天,敬重地行使天命,使四方诸国康乐安定,让我不给先王带来忧虑!”


铭文:

王曰:“父image.png!雩之庶出入事于外,敷命敷政,艺小大楚赋,无唯正昏,引其唯王智,迺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敷命于外,厥非先告父image.png,父image.png舍命,毋又敢憃,敷命于外。”


语译

周宣王说:“父image.png!以往众官往来各种事宜,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和赋税,不管对错,一味委责于王,适足以丧国。从今以后,往来或对外颁布命令,若不事先禀告父就不准颁布。父image.png的命令,亦不可轻率对外发布!”


铭文:

王曰:“父image.png!今余唯申先王命,命女亟一方,弘我邦我家。女顀于政,勿雍image.pngimage.png。毋敢龚橐,龚橐迺侮鳏寡。善效乃友正,毋敢湛于酒。女毋敢坠,在乃服,绍夙夕敬念王威不易。女毋弗帅用先王作明型,欲女弗以乃辟陷于艰。”


语译

周宣王说:“父image.png!现在我重申先王的使命,命令你做一方的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你要推行于政事,不要壅累庶民。征收赋税时,不要中饱私囊,中饱私囊将会侵侮鳏寡,要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要让他们沉湎于酒。你更不能沉沦,要早晚敬业,想着周王的威严,不得改变。你不能不以先王制定的礼法为准则,希望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境!”


铭文:

王曰:“父image.png!已!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尹。命女image.png司公族雩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朕亵事,以乃族捍吾王身,取image.png卅寽。赐女image.png鬯一卣、祼圭瓒宝、朱巿、悤黄、玉环、玉瑹、金车、image.png较、朱鞹鞃image.png、虎幎熏裹、右轭、画鞴,画image.png,金甬,错衡,金踵,金image.png,约盛金簟笰,鱼箙,马四匹,攸勒,金image.png,金膺,朱旂二铃,赐汝兹image.png,用岁于征。

毛公image.png对扬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语译

周宣王说:“父image.png啊!这些卿事僚、太史僚,都由你父来管束。命令你继续管理公族与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侍御,派你的宗族保卫我的安全。领取受禄金三十锊,赐给你黑黍酿的香酒一卣、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绿色系带、玉璧、玉笏、青铜装饰的车、车轼横木上绘有花纹的覆盖物、车轼上有红色软皮、护马胸的皮革、浅红色衬里的虎纹车盖、右轭头、缚于车辕到车箱的以及车衡接于车轴用的彩纹皮带、车毂两端青铜制的甬、车辕前横木上也绘有花纹、青铜装饰的车箱底部的横木和车闸,都是用青铜装饰的、用青铜丝缠束的竹席蔽车棚子、鱼皮箭袋、马四匹、马缰绳、马笼头、马头上的饰缨和马胸前的垂缨,也是用青铜装饰的、画有蛟龙的红色旗帜两杆。赐给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

毛公image.png为了报答天子的恩德,铸造了此宝鼎,希望子子孙孙永远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