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文历法深深影响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尧典》二)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1-12-08

经义:

农业时代最重要的事是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农时。

这样,中央集中人力物力,观测天文,制定历法,明确节令,就成为其重要公共职能,源自夏代历书的《大戴礼记•夏小正》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在遥远的古代,因为交通不便,人口财富有限,中央管控地方,地方拥护中央的重要媒介是历法。地方拥护中央,才可分享中央制定的历法,生产方能发展,文明方能进步。进而历法也就成为中央合法性的根据,王权和大一统国家的重要象征。所以五帝和三代王官学,将天官之学视为重中之重。掌握天文历法是圣王的标志。《周髀算经》说:“知地者智,知天者圣。”另据《论语•尧曰篇》,尧禅让帝位给舜,舜禅让帝位给禹时先说“天之历数在尔躬”,这里历数等同于天命。

“正”是一年之始,“朔”是一月之始,所以颁布正朔成为中央政府的大事。《史记•历书》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如果天下失序,政局混乱,重要表现就是历法不统一。《史记•历书》说“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颁正朔,确定一年的开始时间,是大一统政府政治职能的起点。《春秋》首书“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认为:“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如《尧典》所述,敬授民时,顺时施政是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显著特点。黄老经典《管子•牧民第一》开篇就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按照自然的生产秩序安排人事,因顺自然,按时取物,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推天道以明人事,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经济体系,也影响了中医及中国人安时处顺的人生观。

在先贤的经济观念中,大自然是终极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不能超过四季各时节大自然的生产能力。所以要节制资本、节制消费、节制欲望——这是中华礼义文明的核心理念,特别值得穷奢极欲的现代人重视。如果在经济上忽视这一点,甚至直接从经济学中排除自然资源有限性观念,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相对于后来的《月令》,《尧典》对于人事和物候的记述过于简略,只是说春夏秋冬人民住在什么地方,鸟兽的变化。其中天文历法的记载较为详细,数据价值珍贵。从中我们知道,尧时就有了专门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官僚系统,当时主要来自羲、和两个家族。

更为宝贵的是,文中看不到任何占星术的痕迹,这在4000多年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孔子删诗书,那种超越时代的伟大人文精神,令人叹为观止!因为在汉代,人们还习惯于将天象与人事祸福联系起来。班昭和马续作《汉书•天文志》时,对天象与人事的直接联系深信不疑,认为二者如声响与回音、物体与影子一样不可分割。君主看到不正常的天象,要立刻改正自己可能的错误,这样灾祸就会远离,福气来临。文中说:“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影之象形,响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悟,饬身正事,思其咎谢(认识过错与谢罪——笔者注),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早在一万年前农业社会出现以前,部落仪式的举行要求确定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世界各地就存在观测天文、制定历法的遗迹。农业生产对历法的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催生了更为复杂精确的天文观测。

《史记•历书》认为黄帝开始“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这是有依据的。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多处考古遗址,我们都发现了天文观测的遗迹。2003年发掘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古观象台,竟出现在传说为尧帝国都的地区!还有学者坚信:“陶寺都邑遗址就是尧都!”

考古学让我们触摸历史——从未远去的历史与文明…… 

经文: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尾。

申命羲叔,宅南,曰明都,平秩南,敬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鸟兽氄毛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语译: 

帝尧命令世代执掌天地之学的羲氏与和氏,敬畏、顺应浩天,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推算编订历法,严肃认真地传授给万民,以指导农事工作与生活。

羲氏、和氏分别按照帝尧的安排展开工作。羲仲到东海之滨,具体的观测地点叫旸谷。恭敬地祭祀日出。他们通过辨别东方天象、观察天象变化对万物的作用、调研农事活动,来制定节令,按照节令开展农事。以昼夜时间平分的那一天作为春分,春分之日,南方朱雀七宿在黄昏时分出现于观测点正南方的天空。于是将昼夜平分和此天象作为春季第二个月的开始。朱雀七宿同时出现的春分作为春季第二个月的开始。春分之后,动物们生机勃发,开始交尾生衍繁殖,农事活动开始进行,这时应该组织农人们到土地上耕种。

羲叔根据帝尧之命,前往南方的交地,具体观测地点是明都。羲叔辨别太阳向南运行的规律,观测南部天象,恭敬地主持祭祀。通过测量,发现夏至这天昼最长,夜最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宿在夏至黄昏出现在观测地点正南方的天空。以此两个特征,将夏至确定为夏天第二个月的开始。夏至以后,气温升高,降雨增加,鸟兽的羽毛变得稀疏,以散发体内热量,适应夏季的高温高湿环境。这时应该组织人们到较高的地方居住,以躲避水患。

和仲根据帝尧的安排,前往西部地区展开工作,具体观测地点叫昧谷。他们恭敬地祭祀日落。他们观测太阳向西运动的规律和西部天空的天象,考察秋季万物成熟的情况。把昼夜相等之日定为秋分,在秋分之日的黄昏,北方玄武七宿的虚宿出现在昧谷正南方向的天空。这两个特点是确定秋分节气的标准。从秋分开始,确定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秋季到来,气温降低,降雨减少,鸟兽的毛羽美丽旺盛,人们应该从高地到平坦地带生活,开始采集收获工作。

和叔按照帝尧之命,前往北部地区,具体观测地点是幽都。他观测太阳由南向北运动的规律和天象变化。观测到冬至这天夜最长,昼最短。冬至之日的黄昏,天象的特点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出现在幽都正南方向的天空。根据这两个特点将冬至确定为冬季第二个月的开始。这个月天气寒冷,鸟兽长出柔软的绒毛以御寒,人们都要进入室内居住。

羲氏与和氏根据观测的结果编订历法,帝尧对他们说:“羲氏、和氏呀,你们需要注意,阳历一年是365天,阴历一年是354天,二者相差11天,三年累积正好差一个月,为调和阳历和阴历的时间差,应该设置闰月以确定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季节气确定下来,根据节气确定人们生产生活的具体内容。这样,就可以规定百官的职守,全面推进各项治理工作。”